理學院-朝向性別友善職場:人社科研人員的職家平衡與失衡
活動辦理簡述 隨著大學的績效主義化與市場化發展,科研人員於兼顧工作與家庭責任愈發挑戰。
本座談邀請社會系陳美華主任擔任主講,由人社科研人員的家庭(育兒+照顧)與學術工作責任的現況調查出發,引領大家理解科研人員的具體生活(尤其女性科研人員由於被期待履行母職與妻職的責任而承受更多的壓力,因而經常身心俱疲),進而思考如何透過性別平等政策的制訂與文化倡議,打造友善的科研環境。
成果效益 探討科研人員在家庭照顧、教學與研究生活之間的平衡與困境,本座談會內容引起現場教師眾多討論與熱烈迴響。且由於目前相關調查資料以人社科領域科研人員為主,藉由座談會的形式,除促進社科院與理學院間的交流,也期望能藉由與理院教師們間的互動討論與回饋,有助未來相關研究範圍拓展至理學院領域科研人員。
-
講者活動紀錄 作者:陳美華
難得理學院邀我去做性平演講,送了三個題目,包括性專區、性騷擾,以及正在執行中的科研人員職家平衡計劃。用助理的話來說,院長果然挑了看起來「最安全」的職家平衡計劃。但,這個「最安全」的講題,事實上卻是(年輕)科研人員每天苦惱的問題。
其實,我本來覺得理院老師不會有幾個人來聽,但理學院辦公室很積極鼓勵(動員XD)大家報名,現場來了二十多人。午餐時間,我請大家邊用餐邊聽講,但我看得到大家很認真在聽。出乎意料的是,老師們不分男女回應很熱烈。
比較資深的吳院長說他年輕時也是幾乎都得泡在實驗室,他太太還問她:「你是娶我,還是娶了實驗室?」講到育嬰假的規定與問題時,配偶已請過育嬰假的男老師頻頻點頭,還先幫我爆梗說「請了育嬰假,復職後課會拿不回來」。一個年輕的新進女老師誠懇的說:「本來以為是自己家裏的煩惱,沒想到大家都有相同的問題」。和我們的資料一樣,她接著說了自己如何在女兒、母親、教師三個角色中疲於奔命的故事。於是大多數時候,每天最多只能完成兩個角色的職務,另一個就只好把眼睛閉上假裝看不見。她也一直謝謝我分享這麼多人社科研人員的經驗,讓她可以覺得不那麼孤單。另一位育有四歲幼兒的年輕女老師,講了幾句自己丈夫在台北教書,她堅持小孩跟著她,必需自己帶孩子的問題後,就笑著說不要再說細節了。我完全可以瞭解,因為再講下去,她可能也會和我們在焦點團體看到的參與者一樣情緒失控。
現場也有很多年輕老師是學術夫妻,但無法在同一所學校工作,分偶家庭、週末相聚成為常態。比較有意思的是,本校校長開始有些新作法,就是把教師的配偶一併聘進來,以便學術夫妻可以一起工作、生活。現場也有一對這樣的年輕學術夫妻一起出席,他們沒有公開發言,但很高興終於結束一方得南北奔波的困擾。
一位生醫的男老師說,他看了講題覺得「像是要講男女平等的」、「根本沒時間,不想來。來了才發現這是涉及更廣泛的問題,而且大家都有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問題」。另一位男老師問,「下一次什麼時候再辦這類活動?」----男老師的反應顯示,在多數家庭無法只是「男人賺錢養家」的情形下,雙薪成為常態,而且多數家庭都必需面臨育兒、照顧的現實問題,同時部份男性確實也已經是奶爸、照顧者。國家不介入解決職家失衡的問題,配偶成為學術人最佳隊友。可能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婦運或女性主義可以找和奶爸們有結盟的契機。
#科研人員
#職家平衡
#科技部人社中心
#個人的煩惱反應的是社會結構與制度
https://www.facebook.com/meihuachen153/posts/10227098404863066
本座談邀請社會系陳美華主任擔任主講,由人社科研人員的家庭(育兒+照顧)與學術工作責任的現況調查出發,引領大家理解科研人員的具體生活(尤其女性科研人員由於被期待履行母職與妻職的責任而承受更多的壓力,因而經常身心俱疲),進而思考如何透過性別平等政策的制訂與文化倡議,打造友善的科研環境。
成果效益 探討科研人員在家庭照顧、教學與研究生活之間的平衡與困境,本座談會內容引起現場教師眾多討論與熱烈迴響。且由於目前相關調查資料以人社科領域科研人員為主,藉由座談會的形式,除促進社科院與理學院間的交流,也期望能藉由與理院教師們間的互動討論與回饋,有助未來相關研究範圍拓展至理學院領域科研人員。
-
講者活動紀錄 作者:陳美華
難得理學院邀我去做性平演講,送了三個題目,包括性專區、性騷擾,以及正在執行中的科研人員職家平衡計劃。用助理的話來說,院長果然挑了看起來「最安全」的職家平衡計劃。但,這個「最安全」的講題,事實上卻是(年輕)科研人員每天苦惱的問題。
其實,我本來覺得理院老師不會有幾個人來聽,但理學院辦公室很積極鼓勵(動員XD)大家報名,現場來了二十多人。午餐時間,我請大家邊用餐邊聽講,但我看得到大家很認真在聽。出乎意料的是,老師們不分男女回應很熱烈。
比較資深的吳院長說他年輕時也是幾乎都得泡在實驗室,他太太還問她:「你是娶我,還是娶了實驗室?」講到育嬰假的規定與問題時,配偶已請過育嬰假的男老師頻頻點頭,還先幫我爆梗說「請了育嬰假,復職後課會拿不回來」。一個年輕的新進女老師誠懇的說:「本來以為是自己家裏的煩惱,沒想到大家都有相同的問題」。和我們的資料一樣,她接著說了自己如何在女兒、母親、教師三個角色中疲於奔命的故事。於是大多數時候,每天最多只能完成兩個角色的職務,另一個就只好把眼睛閉上假裝看不見。她也一直謝謝我分享這麼多人社科研人員的經驗,讓她可以覺得不那麼孤單。另一位育有四歲幼兒的年輕女老師,講了幾句自己丈夫在台北教書,她堅持小孩跟著她,必需自己帶孩子的問題後,就笑著說不要再說細節了。我完全可以瞭解,因為再講下去,她可能也會和我們在焦點團體看到的參與者一樣情緒失控。
現場也有很多年輕老師是學術夫妻,但無法在同一所學校工作,分偶家庭、週末相聚成為常態。比較有意思的是,本校校長開始有些新作法,就是把教師的配偶一併聘進來,以便學術夫妻可以一起工作、生活。現場也有一對這樣的年輕學術夫妻一起出席,他們沒有公開發言,但很高興終於結束一方得南北奔波的困擾。
一位生醫的男老師說,他看了講題覺得「像是要講男女平等的」、「根本沒時間,不想來。來了才發現這是涉及更廣泛的問題,而且大家都有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問題」。另一位男老師問,「下一次什麼時候再辦這類活動?」----男老師的反應顯示,在多數家庭無法只是「男人賺錢養家」的情形下,雙薪成為常態,而且多數家庭都必需面臨育兒、照顧的現實問題,同時部份男性確實也已經是奶爸、照顧者。國家不介入解決職家失衡的問題,配偶成為學術人最佳隊友。可能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婦運或女性主義可以找和奶爸們有結盟的契機。
#科研人員
#職家平衡
#科技部人社中心
#個人的煩惱反應的是社會結構與制度
https://www.facebook.com/meihuachen153/posts/10227098404863066
瀏覽數:
分享